当前位置:追书啦>都市>我什么没干过> 第91章 运转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91章 运转(2 / 2)

短短七天的时间,就有超过二十万的灾民被登记,即将赶赴东南。


恰好此时东南的救灾物资到了。


看着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,陕西各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,也对于天下间的财富不均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。


东南各界的效率却更快,这边物资卸下,立刻接受了聚拢而来的灾民。


二话不说,先让灾民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之后,便带着他们上路了。


孙承宗本来还担心东南来人凶恶,对待灾民如同羔羊。


可是在看到东南方面甚至连医生都准备了之后,他也放下心来。


第一批的十万灾民,就此踏上了赶赴异乡的道路,也从破产的农民开始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变。


对于从陕西迁出灾民这件事,朝堂上的大佬们其实十分的紧张。


因为历来人口迁移,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,基本上相当于一场灾难。


比如明初的时候,因为战乱导致山东人口锐减。朝廷没办法,只好从山西移民填充。


山西到山东多近啊,几乎算得上接壤了。


可饶是如此,迁移过去的百姓,路上就死了三成之多。


很多人都比较担心,从陕西迁移到江南,千里迢迢,弄不好死个一半都不在话下。


届时如果激起民变,那可就是滔天大祸了。


但其实是这些人杞人忧天了。


因为这些移民过去都有大用,每一个都是宝贝,所以东南的商人们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,把迁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无懈可击。


再一个,这些灾民留在陕西也只有饿死一条路。


走出去,到了江南的话,怎么说都有一口吃的。


一方面是必死的命运,一方面是生存的机会,所以哪怕路上死再多的人,对于灾民来说,都已经不在乎了。


第一批十万灾民从西安出发,一路向着东南而行。


路上每隔五十里,都有东南商人安排的接济点。


在这些接机点,灾民们可以休息,补充食物。甚至衣物破损了,也可以免费更换。


路上有人生病了,在接济点也有大夫迅速诊治。


结果一路走到襄阳,数百里之遥,最后一统计,竟然只有三十五个人因为重病不治死去的。


这个损失比率,低的吓坏了许多人。


而等到了襄阳,灾民们的情况就变得更加好了。


因为从襄阳可以上船,通过汉水进入长江,直奔江南。


灾民们不用再凭借着两条腿赶路,身体能够得到极大的休息,人员减损率进一步下降。


而就在这第一批的船队经过汉口的时候,从东南而来的第二批运送物资的队伍已经急匆匆地交错而过。


相比起第一批,这第二批的队伍更大。光是船只,就多达三百多艘。


为何会如此呢?


因为西班牙、葡萄牙和英国的使团到了。


三国使团不但赶到南京完成了建交条约的签署,他们还是拉着银子来的。


一张口,西班牙人就预定了三十万件各种瓷器,并且提前支付了大约五百八十万两银子的货款。


葡萄牙人不遑多让,以五百一十万两银子的价格,收购了四十万匹丝绸和一百一十五万匹棉布。


英国人则盯上了茶叶。


八十万两白银,买走了十万吨茶叶。


仅仅一次交易,大明就纯收入一千万多万两白银。


来之前,李思诚和刘若愚有了解过,知道海贸很赚钱。


但他们就算是发挥了最大的想象力,也没有想到竟然如此赚钱。


看着眼前的金山银海,朝廷的使团全都疯了。


他们这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银子啊。


按照大明商税十一的比例,光是这一次的交易,朝廷就能收到一百多万两的税收,相当于全年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一。


更不要说,这一次的贸易,其中有三成是属于皇家的买卖。


也就是说,原本能够跑马的国库,从今以后估计能摔死不少马了。


看到银子的那一刻,李思诚双眼通红,宛如癫痫。


这个原本比较清高的礼部尚书,一瞬间就变成了开海通商的忠实拥趸。


从今以后,谁要是再跟他说反对开海,老先生绝对能够一花**砸死对方。


然后……


然后让所有人尴尬的情况发生了。


请收藏:https://m.zhuishu.me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