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追书啦>都市>天下(完结+番外)> 分节阅读_53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分节阅读_53(2 / 2)

明中期之后,鞑靼取代瓦剌,成为大明在北边的头号敌人,首领俺答多次进犯边关,弄得明朝政府焦头烂额,有时候边关将领比较能干的,就可以马上把人赶回去,如果碰到当时的总兵比较窝囊的,那就得让鞑靼人入关大肆劫掠一番然后再扬长而去。


辽东、宣府一带是鞑靼光顾的重灾区,那里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,贺氏是临近边关一个小村的民女,有一回鞑靼人来洗劫,杀了不少男的,了村子里的妇女,又把所有人集合起来,准备带出关去当成奴隶驱遣。


这个时候恰好明朝政府出兵反击,把鞑靼人都驱出关,她们也因此幸免于难,四个月后,贺氏发现自己怀孕了。


她没有像村子里其他女子那样自尽守节,也没有告诉别人,而是偷偷跑到深山里,把孩子生下来,只不过这种出身的孩子注定不会受欢迎,所幸那里的人还算淳朴,没有逼着mǔ_zǐ 俩跳井,可也没给他们好脸色看,贺子重就在这种环境下饱一餐饥一餐地长大。


在他十岁那年,贺氏死了,村里又容不下他,所以他开始漫无目的地流浪。


一年之后,他遇到了王环。


王环这个名字,在历史上或许鲜有人知,但他的主帅却赫赫有名那个官至三边总督,立志收复河套,最后却被严嵩害死的曾铣。


当年,严嵩借嘉靖帝之手杀了曾铣,天下人皆引以为冤案,可惜皇帝乾纲独断,没有人敢为他翻案,曾铣死后,妻儿被流放两千里,王环受曾铣临终托付,不顾自身安危,一路日夜护送,直到曾氏家眷到达流放地,这才一路北上,结果便碰上贺子重。


贺子重的名字便是王环取的,子重是曾铣的表字,王环借此用来纪念自己为国尽忠,却落不到好下场的老上司。他是个回人,又是武夫,也不懂什么修身齐家治国的大道理,把贺子重带在身边数年,教了他功夫,等到贺子重十五岁的时候,便飘然离去,不知行踪。


自那以后,贺子重四海为家,走到哪里就算哪里,因为身手了得,也没遇到什么危险。


他不通诗书,甚至大字也不识几个,在他眼里,自然没有是非黑白之分,就算所谓的道理,也只记得王环曾经对他说过,做人要知恩图报。


所以赵肃当时无心插柳的施舍,成了今日机缘巧合的际遇。


王环不是汉人,也没读过书,却比这世间许许多多自诩不凡的读书人要好上许多。


知恩图报,这句话说起来容易,可是当世间的强权都不站在你这边,当世间所有的诋毁都涌过来时,你否还能坚持自己的初衷


当时严党的气焰如日中天,王环这样做,极有可能受到严党的报复,在所有人都保持缄默的时候,就算他退却了,也没有人会苛责他。


但他还是选择了履行自己的承诺。


他可能不知道君子一诺这句话,却做到了许多“君子”都没能做到的事情。


仗义每从屠狗辈,负心多是读书人。


赵肃听完他的身世,也不知该为他的身世怜悯,还是庆幸自己当时对他慷慨解囊的行为,默然半晌,才叹了一声“王环高义”


贺子重一板一眼地说完自己的事情,便闭上嘴巴。


他面无表情地看着赵肃发出叹息,仿佛全然与自己无关。


赵肃突然问“你可入了黄册”


“无。”


“”赵肃揉着额角,“我想办法让你入个户籍吧,否则入城盘查这些也是麻烦,可这样的话,就得委屈贺兄记在我家的黄册名下了。”


这个时候的户籍制度,已经不像明初那么严格苛刻了,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,有时候连女眷都不一定记录在黄册中,瞒报人口的情况非常普遍,所以贺子重才能离家万里,只要不被盘查,一般不会发生什么问题。


贺子重点点头,表示很淡定。


赵肃与他随口闲聊,心头想的却是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这个李自德到底是什么人


古往今来当山贼的,只有两种。


要么是过不下去,为了钱财的,要么是像翟让李密那样的,名为盗匪,志在天下。


而李自德,明显不是前一种,否则他也不会看自己识文断字,就急着拉他入伙,甚至还送银子,换了刚到这个时代的赵肃,一无所有,被他这一番盛情相留,说不定就打动了。


想了想,还是决定问问贺子重。“你知道李自德是什么人吗”


“山匪。”


“我知他是山匪,我的意思是,你知道他的背景来历吗”


“不知。”


看着赵肃一副我就知道的神色,贺子重又道“不过我听他和别人关起门说话的时候,提到过教中。”


“你怎么听到的”


“趴屋顶上。”


“”


赵肃皱着眉头思索,教中


白莲教


他被自己的推测震住了。


由于嘉靖帝的各种不靠谱,近年来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也正是白莲教的黄金发展时期,如此说来,是很有可能的。


“他有没有说,教主是谁”


贺子重嗯了一声“他说教主死了,其他人去了漠南投靠俺答。”


那应该就是白莲教无疑了。


自己居然到白莲教“分部”走了一遭,又毫发无伤地跑出来,如果对方知道他是朝廷命官,李自德肯定就不会这么轻易放走他了。


赵肃想了想,拿出纸笔,写了一封信给张居正,把这件事情告诉他。


他知道张居正一定会转告老师徐阶的,到时候他们如何处理,就不是自己所能过问的了。


多了一个身手了得的贺子重,赵肃他们接下来的行程十分顺畅,贺子重正式被雇佣成为赵肃的随身侍卫,月钱是书童赵吉的两倍,贺子重对此没有丝毫异议,既没感激也无失望,赵肃后来才知道,这个人看起来沉默寡言,一副神秘高人的风范,其实就是一根弦。


贺子重其实也非常好养,对吃的用的都没什么讲究,甚至席地而眠也不会有意见,对赵肃的要求无条件服从,对赵吉的各种聒噪废话采取无视态度,当然,赵肃也不会提什么过分的要求。


三人从河南一路南下,到了江西境内,忽然下起鹅毛大雪,连着几天,道路被阻,难以前行,赵肃只好就地安顿下来,在客栈里停歇几天,眼看着就要过年了,客栈里满满全是归心似箭的客商和游子,大家聚在一起取暖,顺便打探消息,只不过行商们坐在左边,几名年轻书生却坐在右边,自成一桌,颇有点泾渭分明,生怕沾染上铜臭的意思。


很不巧,赵肃他们正好坐在中间。


商人走南闯北,消息自然灵通得很,不一会儿便说起北边鞑靼人的事情,说他们嗜杀成性,连婴孩都不放过,又说他们前些时候才被打跑,估计有好一阵子不敢来了。


赵肃发现贺子重并没有听得很认真,脸上带了种漫不经心的神色,他把自己面前那盘牛肉吃完了,又把目光移到赵肃面前那一盘,表达着无言的诉求。


“你去和掌柜要点酒吧,天气冷,正好暖暖身子。”赵肃把自


请收藏:https://m.zhuishu.me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